Warning: count():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/home/wwwroot/www.clarknational.com/wp-content/themes/book-ttkan/functions.php on line 2320
貞觀朝二十四功臣 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 5章 國舅高士廉在線免費閱讀_瑪蒂小說
◈ 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4章 房謀杜斷之杜如晦在線免費閱讀

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 5章 國舅高士廉在線免費閱讀

初唐時期,有一位名相,名曰:杜如晦,他的名字,如同夜空中的明星,照亮了那段歷史的長河。杜如晦,字克明,出生於京兆郡杜陵縣(今陝西省西安市),他是唐朝的宰相,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,被譽為「房謀杜斷」中的杜段,更是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」之一。因功被封為蔡國公。

杜如晦自幼聰慧有悟性,喜歡與人談論歷史、文學方面的知識。他的才智,早在隋朝大業(605年—618年)年間就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發現,他曾對杜如晦說:「你有應付事態的才能,應該作為國家的棟樑,希望你能堅持住這份美德。我想先讓你做個小官,就是俸祿少點。」於是,杜如晦被任命為滏陽縣尉,但不久之後,他就棄官而回。

隋朝大業十三年(617年),太原留守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,揮軍殺入長安。長安平定後,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,任命為法曹參軍,而後又被遷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,被視為親信。然而,太子李建成見秦王府人才濟濟,心生恐懼,擔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,於是向唐高祖李淵建議將秦王府的官員都調到外地任職。命令下達後,眾多秦王府的幕僚被調往外地,李世民為此深感憂慮。

就在這時,秦王記室的房玄齡看出了杜如晦的與眾不同,他對李世民說:「府中幕僚雖然被遷往外地的人比較多,但是沒有什麼好可惜的,只有杜如晦聰慧,能洞察事理,這個人有王佐之才,大王如果為鎮一方,那用不上他,但如果以後要經略天下,那就非杜如晦不可,只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。」李世民聽後恍然大悟,立刻向李淵上奏,請求將杜如晦繼續留在秦王府為官。

唐武德元年(618年),李淵建立唐朝。同年七月,隴西薛舉進犯涇州,李世民率軍前往討伐,卻被打敗。而後,薛舉突然病死,李世民再次出兵討伐其子薛仁杲,並讓杜如晦等隨軍參贊軍事。薛仁杲兵敗投降,後被斬首。

武德二年(619年),劉武周與宋金剛攻佔太原,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前往討伐,將劉武周擊退。武德三年(620年),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王世充,而王世充又與竇建德聯合,杜如晦隨李世民先破竇建德,後破王世充。在征討薛仁杲、劉武周、王世充、竇建德等割據勢力的過程中,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參贊軍事,為李世民運籌帷幄,判斷軍勢,李世民根據杜如晦的判斷準確出擊,將各地反王一一消滅。

武德年間,李世民討伐各地叛亂,使他的威望如日中天。然而,這光輝的背後的陰影,卻是他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對他的嫉妒。他們與父親李淵的嬪妃張婕妤、尹德妃暗中勾結,圖謀陷害李世民。

淮安王李神通,因戰功赫赫,獲封土地數十頃。張婕妤的父親,心生貪念,私下裡找李淵想要那片地。李淵答應了他,但李神通以這塊地已經先賜給了自己,於是不願意給張婕妤的父親。張婕妤聽聞此事,卻向李淵訴說李世民仗勢欺人,讓李神通奪走了土地。

另一樁惡意中傷的事件,則是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的府邸。一日,杜如晦騎馬經過,尹阿鼠的家童出來將杜如晦強行拽下馬毆打,大罵道:「你是什麼人,敢過我家門前不下馬!」隨後,尹阿鼠卻讓尹德妃告訴李淵,是李世民讓杜如晦欺負尹阿鼠。儘管李世民對此事進行了深刻辯解,但李淵卻因寵愛張、尹兩人,而不信李世民。

武德四年(621年),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,建立文學館,杜如晦被任命為從事中郎,成為十八學士之首。他們常常在文學館中討論經義,直至深夜。然而,這卻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憚。他告訴齊王李元吉:「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,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。」於是,李建成向李淵上言,將房玄齡與杜如晦逐出京師。

武德九年(626年),李建成拉攏尉遲恭遭到拒絕,於是派人刺殺尉遲恭。失敗後,李建成上言李淵將尉遲恭打入大牢。李世民將尉遲恭保釋出來後,尉遲恭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欲在昆明池對李世民不利,便告訴了長孫無忌。長孫無忌立刻找到李世民,勸他先發制人。但李世民因與李建成是親兄弟,猶豫不決。尉遲恭勸諫李世民不能因小仁而廢社稷大義,並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決定,自己將和長孫無忌離開。此時,李世民想起了被李淵逐出京師的房玄齡和杜如晦,於是派長孫無忌秘密將二人召回。

在尉遲恭、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諫下,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,發動玄武門事變,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誅殺。事變成功後,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,杜如晦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。十月,李世民論功行賞,拜杜如晦為兵部尚書,進封蔡國公,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。

在貞觀二年(628年),李世民,任命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,兼任吏部尚書,仍總管東宮兵馬。杜如晦在任內展現出卓越的才能,贏得了讚譽。他的行事果斷而明智,深得皇帝的信任和敬佩。

然而,命運的魔手並不會因為人的傑出而停歇。貞觀三年(629年),大唐王朝遭受了大旱,李世民命房玄齡、杜如晦、長孫無忌等人前往名山大川祈雨。同年,杜如晦代替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,繼續負責官員選拔工作,與房玄齡共輔朝政。在此期間,他們共同確定了台閣規模,以及表彰人物的事宜。被譽為良相。

可惜天妒英才,貞觀四年(630年),杜如晦因病請求辭官,李世民雖然同意了他的請求,但仍擔心他的病情,多次派遣使者和名醫前去救治。但病魔無情,杜如晦最終在四十六歲那年離世。李世民悲痛欲絕,大哭不止,三天無法處理朝政。他追封杜如晦為萊國公,謚號為「成」,表彰他的貢獻。

杜如晦離世後,李世民悲痛地對著作郎虞世南說:「我與杜如晦情義深厚,他的離世讓我痛心疾首。我期待你能為他製作碑文,以表彰他的功績。」同時,他賜給房玄齡一條黃銀帶,傷心地說:「當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輔佐我,但現在只能賞賜給你一人。我聽說鬼神畏懼黃銀,我再賜給你一條黃金帶,你帶去杜如晦的靈房吧。」

貞觀五年(631年),李世民因思念杜如晦,常夢見他。於是,他在杜如晦忌日那天,派遣官員前去杜家慰問,賞賜依舊。

七年後的貞觀七年(633年),李世民下詔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,以示敬意。

而在貞觀十七年(643年),李世民命閻立本畫出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杜如晦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,置於凌煙閣,杜如晦位列第三,以此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勛。

房謀杜斷典故:

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同為李世民的宰相,但所起到的作用卻是不一樣的。房玄齡擅長給李世民出主意,但是同一個問題,他出的主意很多,李世民也不知道採用哪個好,於是這時候杜如晦將房玄齡的主意加以分析,選出一個最適用的辦法,讓李世民採用。房玄齡幫李世民出主意,杜如晦幫李世民拿定主意,所以稱為「房謀杜斷」。二人同心同德,相互配合,輔佐李世民處理朝政。時人論及良相時,首推房玄齡與杜如晦。

典故:刀筆之吏

在玄武門事變之後,李世民,開始對帳下官屬進行論功行賞。在文官之中,杜如晦與房玄齡的功績尤為突出,被讚譽為首功。然而,封賞完畢之後,李世民總覺得僅僅根據功勞大小進行封賞,似乎並不能完全妥當。於是,他向在場的諸將詢問,是否有對此封賞有異議的人。

這時,淮安王李神通站了出來,對李世民說道:「陛下,我有所不解。當初我們舉義兵的時候,是我率領兵馬率先響應。而房玄齡、杜如晦不過是刀筆之吏,他們的功勞怎能與我並肩,甚至超越我?」李世民微笑着回答:「叔父,你有所不知。起義之初,人們各懷異心,你雖率領兵馬前來響應,但並未上陣殺敵,只是在竇建德南侵與征討劉黑闥的戰鬥中有所建功。如今論功行賞,房玄齡與杜如晦有運籌帷幄、安邦定國的功勞,可以比於漢朝的蕭何。他們雖未親自上陣,但他們的智慧與謀略,卻指揮全軍獲取最終的勝利,因此,他們的功績居首,並無不妥。」

李神通是李世民的親叔,兩人關係向來親近。李世民在降所有宗室郡王為縣公時,唯有李神通的爵位保持不變。丘師利等武將們見狀,雖心有不滿,但也沒有異議。如今,他們聽到李世民如此公正地解釋,都覺得自己沒有多餘的話可說。

在這場封賞中,李世民以他的智慧和公正,贏得了諸將的敬服。他以國家利益為重,不以親疏論功,使人人都心悅誠服。這就是李世民,一個智勇雙全,能文能武的皇帝,他的偉大,不僅在於他的戰功,更在於他的智慧和公正。

李世民評價他:識量清舉,神彩凝映,德宣內外,聲溢廟堂。材推棟樑,謀猷經遠,綢繆帷帳,經綸霸圖;學綜經籍,德范光茂,隱犯同致,忠讜日聞。

好友兼同事房玄齡評價他:「聰明識達,王佐才也。」

《舊唐書》對他做出了如此的評價:「或材推棟樑,謀猷經遠,綢繆帷帳,經綸霸圖」。這不僅是對他才能的認可,更是對他一生貢獻的讚譽。

「謀猷經遠」,是對他戰略眼光和長遠規劃的肯定。杜如晦在軍事、政治、經濟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。他積极參与李世民的政治謀劃,為建立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。在他的輔佐下,唐朝國力迅速崛起,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杜如晦站在時代的高度,以超凡的眼光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規劃,使得唐朝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繁榮富強的目標。

「綢繆帷帳」,是對他內政能力的肯定。在外交、國防等領域,杜如晦同樣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。他擔任宰相期間,精心料理國家大事,整頓紀律,加強**集權,使國家政治穩重,社會和諧。此外,他還致力於民族和解,對外展示了唐朝的寬容與大度,對內則積極推動各民族的融合,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
「經綸霸圖」,是對他為國家做出的卓越貢獻的讚譽。在杜如晦的輔佐下,李世民順利實現了從晉王到唐太宗的華麗蛻變。杜如晦參與了一系列重要決策,如平定薛仁杲、劉武周、王世充、竇建德等割據勢力,為唐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。在他的幫助下,李世民一步步穩固了國家政權,最終開創了長達二十三年的「貞觀之治」,使得唐朝成為了一個繁榮昌盛、威震四海的偉大帝國。

杜如晦的一生,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,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。他忠誠於國家,智慧於民族,以崇高的品質、卓越的才能,詮釋了一位賢臣的擔當與責任。他的名字,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歷史的畫卷上,成為後人傳頌不衰的佳話。

然而,偉大如杜如晦,也有他平凡的一面。在家庭生活中,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,一個孝順的兒子。他關心家人,以身作則,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美德。他一生勤政愛民,廉潔奉公,為人民謀福祉,為國家獻出了一切。

杜如晦的逝去,使得唐朝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賢臣,但也留下了永恆的傳說。他的事迹,成為了激勵後人的寶貴財富。正如《舊唐書》所評價的那樣:「或材推棟樑,謀猷經遠,綢繆帷帳,經綸霸圖」。杜如晦的一生,是一部充滿傳奇的史詩,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敬仰。

杜如晦的一生,如同一場波瀾壯闊的史詩,他的智慧、勇氣和忠誠,為初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。他的一生,雖短暫但光芒四射,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。